告别悲伤
谁都想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可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会让你处于悲伤之中。因为悲伤,你感到了沉重、空虚、疲惫,甚至是绝望。即使遇到了开心的事儿,你仍然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此时,你发现自己很难集中精力学习,或专心做一件事儿,甚至会失掉兴趣。这可怎么办呢?其实,悲伤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学习、考试、交友等,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当外界因素与内在需求发生抵触时,或者个人意愿没有实现时,就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了。生活中,你是一个容易悲伤的人吗?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吧。
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想象一下,你已经失去了生命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然后用“是”或“不是”来回答。“我会在失去他那天做一些特别的事儿。”“我会回想他的好品质,自己努力做到他那样。”“我会用一个盒子,将他留下来的特别的东西保存好。”“我会写日记,在一个本子上记下与他在一起时的时光。”“我会在心中为他祈祷。”“当我想哭的时候,我不会忍着的。”“我会向自己认识的人说起他。”“当想起和他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我会微笑。”“我不会拒绝自己想起他。”做完以后,衣统计一下分数吧。如果有5个或以上的“是”,这说明你是有办法应对自己的悲伤的。如果回答了5个或以上的“不是”,这表明你遇到了一些麻烦,悲伤正占据你的内心,使你的情绪处于悲伤之中。其实,悲伤就是一种难过的表现,每个人都不可回避。你失去一个很爱的人,或者丢失了一件非常珍贵的物品,就会有悲伤的情绪反应。你的直系亲属去世了,你可能会度过一段很艰难的时光。你希望在那个人以前出现过的地方再次看到他。你也希望能再跟他在一起,重复昨天的故事。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其实,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此时,你可以尽量不去想,做别的事来分散注意力,或者干脆睡一觉。如果你还是不能放下,脑子里乱乱的,总是浮想出他的音容笑貌,那可怎么办呢?既然这样,那就好好地记住他吧。比如:记住你从他那里学到了什么;做一些你喜欢跟他一起做的事;做一个盒子或夹子,存放那些提醒你想起他的东西;画一张画,写一个故事,或记录某段特别的回忆……而你的脑海里,不断重复的镜头也会让你的细胞感到麻木,甚至会出现记忆疲劳。这时,悲伤感就会慢慢减弱,神经也由于高度紧张而渐渐松弛。
另外,大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避免情绪成“结”。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触,当遇到烦心事时,会莫名其妙地产生愤怒或悲伤,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此时,不要故意克制,因为你的心里已经埋下了很多负面情绪的种子,这种“结”是一时半会儿解不开的。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与好心情在一起的需求,因此会把愤怒或悲伤推开。然而,即使这些情绪被推开了,它却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被压制住了。这些情绪在人的身体内积攒多了,就会爆发。与其这样,还不如适当地疏导,分散地排解心中的不快呢。另外,还可以让别人知道你需要安慰,多跟你信任的成年人谈心,当感情发泄出来以后,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
二是接纳哭泣的方式。哭泣是脆弱的表现,也是宣泄悲伤的重要方式。很多人,尤其是女生动不动就哭,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的。既然无法控制自己,那就顺其自然吧,让泪水也许能带走你的伤痛。哭出来以后,你的心情也许能好一些。若怕被别人发现,那就去一个没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如果在家中,父母发现孩子因为悲伤而哭泣,先不要上前劝阻或非得弄清理由,等孩子情绪稍微缓和了,再去安慰也不迟。比如:可以这样说:“妈妈知道你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你已经尽力了……妈妈很理解你此时的心情,但你要知道一次失利并不代表你不行,还有下一次,加油哦!”
三是缓解心理疲劳。很多孩子易悲伤,其原因除了外界造成的外,还与个人心理压抑有关。也就是说,很多孩子处于心理疲惫的状态,禁不起外界的风吹草动。其实,孩子完全可以给自己减压呀,平时少独处,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果心情不好了,可以向好友倾诉一下,向他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若正处于“受伤”之中,也不要压抑自己,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大声地喊出来,或者挑战身体极限,让自己的身体彻底地累一次,也就无暇顾及精神上的不快了。
四是让孩子自己处理情绪。孩子在得到父母的认同后,会很快进入下一个情绪,或平静或开心。这也表明孩子的情绪是处在不断流动的状态之中。能否感受自己的情绪,能否认同这种情绪进而加以管理,这取决于孩子的情商高低。如果父母一味地压抑孩子的情绪,便会剥夺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所以,父母要放权给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己化解,排解心中的郁闷。
总之,悲伤不一定就是消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调节情绪的作用。从悲伤中走出来,需要勇气和自信,更需要讲究一些方法,适当地疏导才能“化险为夷”,使你保持乐观,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走在青春之路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