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重要吗?
记得一个故事,说是一个美国嬉皮士来到喜马拉雅山寻找一种很稀有的动物:雪豹。这种动物稀罕到很少有人真正看见过。这个嬉皮士历尽艰险,最后来到山顶的一座寺庙,庙里的高僧听闻后问他是否找到了。这人说:“没有。”高僧想了想,留下一句:“那岂不是太好了。”我一直很喜欢这个故事,特别是在第二次去过大理之后。
重游大理,虽逛得惬意,新鲜感却有些减退。路过一家书店时,买了一本旅行指南——《大理的游侠时光》,我对书名和内容记得很清楚。那是一本特色小店的合集,介绍了大理很多有趣的服装店、书店、咖啡馆、饭店等。我对一家以“店狗”命名的店产生了兴趣,来到书上所写的地址,店已不在。后来又按图索骥陆陆续续找了好几家,结果一家都没有找到。郁闷中,赶紧翻开那本书的出版日期,赫然写着十年之前,期间存活下来的店自然不多。
手上拿着过期的书,怎么也找不到过期的店,我活生生地成了一个过期的游客。而“找不到”競成了这一天在大理旅行的主题。
想想开头说的那个故事,一句话在耳边响起来:“找不到,那岂不是太好了。”
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太过渴望成功的心态,已经把旅行变成一件极其功利的事,从“计划”到“找到”、到“拍照”、到“分享”,甚至到“炫耀”,已经成为身边不少人的标准旅行范式,活像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线。经常听到朋友用坚决的口吻说:“什么?那个地方你都没去,那你算是白去那个国家(或者城市)了。”我的反应则是:谁规定一定要去那儿的?如果说去巴黎没有去埃菲尔铁塔,去北京没有去故宫,去伦敦没有坐伦敦眼,去纽约没有登上帝国大厦,难道就算没有去过这些地方吗?
我自己在寻找的路上怀有的期望和冲动并没有在最后给我带来失望,看到对的门牌和错的店,我竞笑出声来。无奈也好,庆幸也好,那些活在书页问的店只能继续存在于我的想象里,而想象。在我看来,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法被剥夺,也最私人、最美妙的事物之一。
我们有时太纠结于自己是否抓住了每一个点。其实没人抓得住,就连屹立的苍山和流动的洱海也不会永远停留在那里,一个旅行者真正需要的更多是走过与感受,而不是停留与分享。
我们真的把太多的时间给了目的地,而把太少的时间花在了路上。“找不到”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因为“找不到”而荒废了时间,糟践了心情。
说回开头那个故事,我并不为故事中的嬉皮士感到遗憾。如果他找到了雪豹,那这个美丽的神话就将变成他亲眼看到过的一种动物,仅此而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