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出第一步
父亲肺上查出肿瘤,经过一个阶段的放化疗,病情得到了极好的控制。医生说治疗效果之所以如此好,和父亲良好的心态是分不开的。也确实,在整个肿瘤病区,父亲的开朗和乐观都是有目共睹的。白天配合治疗,晚上遛弯打太极,将一个病人的日子愣是过得和平常人没啥两样。出院时,家人都信心百倍,以父亲的心态,克服癌症这一顽疾,绝对有可能。却不想,从医院回家后,父亲就像变了一个人。天天赖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喊他出去晒晒太阳,他眉头一蹙有气无力道:“我是个病人呐,哪里有力气下楼。”
如是一周,父亲的脸色倒不如在医院时红润饱满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控制不住情绪:“就是好人天天躺在床上也得病了啊,从明天开始,出门锻炼去。”
吭哧半晌,父亲憋出一句话:“我怵头出门呢,就怕遇见熟人……”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不出门,乃是因为“病怯”啊。
看着父亲孩子一样局促畏难的神情,我忽然有些心疼。住院将近两个月,其间接触的都是差不多情况的病友,在那种特定群体里,父亲没有“异类”的感觉,所以能保持良好心态。回家之后,虽然别人没有特别的感觉,但在他的心理上,总认为自己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了“病人”,再去面对原先的生活,难免无所适从。
类似的感觉,其实我也有过。
两年前,单位出台政策鼓励大家停薪留职,我和几个同事积极响应,很快办妥了手续。过了一段时间,因为一件小事需要回单位,提前一天我就别扭上了。同事还是原来的同事,单位也是原来的单位,可是,被时光延宕间隔了一段之后,原先的感觉再也回不来了。
拖延到最后,实在挨不过去了,这才硬着头皮进了大门。走路溜墙角,见人能躲就躲,恨不得能拿根隐身草直接玩穿越。
那种心情,就像父亲说的一样——“怕见人”。
当时还嫌自己窝囊没出息,反观父亲才明白,那份“怕见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认知的误区,即我们总会无形夸大自我的感觉。
个体心中,凡是与自我相关的,哪怕芝麻粒儿般的小事也是天大的事儿,这种“放大”还会波及他人,认为自己的芝麻粒儿到了别人那里也是“一粒儿遮天”,事实却恰恰相反,对大多人而言,别人天大的事儿,只要与己无关,便全都是芝麻粒儿。
同理,对于当事人来说,再长的时光,到了别人那里,永远都是一眨眼间的事儿。你为自己离开很久而感觉难为情,别人眼中却常是——离开很久,有么?
每个人心中除了自己都没甚空间装载别人,所以,你不会格外关注他人,他人也不会格外关注你。这是人性的自私,也是人性的本质。
听完我的分析,父亲豁然开朗:“这么说,我的所有纠结都是庸人自扰了?”
“那是当然,不信的话,先迈出第一步去看看。”
虽然依然有犹豫,父亲还是打开了家门。而第一步迈出之后,父亲的脚步就再也停不下了:“这段时间可憋坏我了。”
看着舒畅的笑意重新回到父亲脸上,我也跟着长出了一口气,那个瞬间,联想到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众多“拦路虎”。忽然想到,也许,种种畏难不是那些“拦路虎”真的多强大,而是我们无形中夸大了内心的恐惧。进而想到成功学上的“十五分钟”定律,凡事怵头开始时,先给自己一个“十五分钟”的尝试,之后,许多人都会发现:一旦有了“1”,后面的十千百万都是寻常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