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屋檐下
人家屋檐下,是低头还是不低头?前两天几个朋友吃饭,安慰一个“人家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老同学,其中一个春风得意的朋友对我那老同学拍胸脯许诺:“你要是真不痛快,就到我们公司来。”我那老同学苦笑着说:“那我不是从一个屋檐换到了另一个屋檐?将来不是要跟你低头了?”我当时挺想劝我那老同学一句:“你心里要是总藏着‘低头’这两个字,等你抬起头来,那得有多少人低头呀?”
我那老同学的志向我是知道的,他和中国古代一些文人雅士一样,特别渴望有个刘备那样的名主来三顾茅庐,或者伯乐那样一个高人把自己从一堆平庸之辈中捡出来,从此有单独的“马厩”并且还能一顿“尽粟一石”,而不至于“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老同学在喝多了以后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战国时候,齐国有一个高士,齐宣王慕他之名,召他进宫。这位高士走到殿前的台阶处,就停下来。齐宣王于是喊他过来,没有想到这位高士不但站着不动,还喊齐宣王过去。周围的人赶紧劝他: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
这名高士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听了高士的一席话,立刻表示:“我希望做您的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顿顿吃肉,出门有车,您夫人和子女各个衣着华丽。”
但是这名高士却根本不领情,他说玉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被破坏,虽然依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原来的样子。因此他为了使自己不遭受破坏,所以不愿意高贵显达。结果就是这名高士安步当车回家去了,人家就是愿意呆在自己家的屋檐下,就像玉愿意被埋没在深山里一样,人家什么样的屋檐都看不起,哪怕是齐宣王的屋檐。
我问我那老同学,如果齐宣王给了他那样的许诺,他是否会考虑?我的同学说当然了,可咱上哪找这么个齐宣王去呢?
我懒得告诉他齐宣王是什么时代,也懒得跟他说在那个时代一个人读点书多不容易,纸还没有发明出来呢,四海之内有多少文盲?哪像现在,MBA都那么多!所以古代文人轻狂就轻狂了,再说人家那名高士也没有抱怨齐宣王不尊重人才,因为说到底是他更不尊重齐宣王一些。
我觉得吧,如果一个人“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就不如跟陶渊明似的索性辞了官回家“荷把锄头在肩上”,不要在工作岗位上“散淡”,明明是没有进取心,还偏说自己没有野心;要是特别渴望建功立业就不如把自己的学问知识才干都发挥出来,什么叫合作精神?什么叫团队精神?说的不就是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吗?如果你乐意接受齐宣王的领导,那么就应该互相尊重,他是你的上级你是他的下级,这有什么争议吗?除非有一天你通过努力成了他的上级,他成了你的下级,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何必在一开始就较真谁应该走到谁面前,谁应该先问候谁呢?
我觉得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屋檐”,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屋檐都依着我们的尺寸来构建。比较切实的方法就是,先想好一点,是“愿意”在这个屋檐下,还是“不愿意”在这个屋檐下。“愿意”就好好干,大家在一起做事,什么叫低头什么叫不低头?在人家屋檐下,就要想办法把人家的屋子收拾好,这叫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用现代管理理念来解释叫“企业忠诚度”。“不愿意”就索性不干,像战国时的那名高士。
我特别不喜欢那种既在人家屋檐下,又偏要自己盖个小厨房的人,人家不让他盖,他还觉得自己挺委屈。你要喜欢盖小厨房,你自己找块地儿盖,为什么偏要在人家屋檐下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