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TINA
最近我表妹在找工作。小姑娘长得漂亮,英语法语都流利,第一份工作也颇拿得出手,按理说,要找一份工作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她看起来却很愁苦的样子。“那要是再碰到那种很‘做得出’的同事怎么办?想到每天都要碰到这种人,心里就很烦。我命真苦啊,怎么一直遇到这种人?”
上海嗲妹妹们会撒娇也懂发威,但乖囡囡就比较麻烦,往往因为太过乖顺而失去自我保護能力。
我家这位乖囡的父母都是特别和气的人,他们灌输给孩子的是以温良恭俭让为核心思想的正派教育。比方说,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吃亏是福,耳熟吧?
当然啦,家长的这些理论是很正面、很美好的,但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动画片般理想的世界里:吃亏不一定是福,谦让也未必有人领情。
因为散发出一种“有求必应,不懂拒绝”的气场,乖囡在成长之路上经常会引来一些天生擅长提出不合理要求的人。我把她遇到的事儿说几桩出来,看看大家会不会有既视感。
中学时,有个女孩子主动要求和乖囡交朋友。她还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关心被孤立的同学的好事。然而,每天那个女孩都会提出一些建议,比如,你请我吃冰淇淋吧,我要某牌子某口味的;我们去吃梅花糕吧;我们去吃鸡排吧……每天都是乖囡付钱。她想,如果拒绝了会不会显得自己太小气?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她开始感到胸闷,但仍然不知如何拒绝,只能下课后找各种机会偷偷溜走。高考之后,乖囡心情大好,我以为她是对高考成绩很有信心,没想到她说:终于不用再躲着她啦。
这样的妹子上了大学,同寝室的一个女孩,会用大家集体买的桶装水烧开后倒在脸盆里用来热袋装牛奶,甚至用温热的桶装水洗内衣袜子。乖囡和另外两个女孩看不惯又不敢骂,战战兢兢开口宣战,也只是要求她别这样浪费饮用水,结果对方眼睛一瞪,一句“嘁,这里头也有我一份钱的”,她们就缩了,竟然就这样忍了两年。
工作之后,她遇到了更多“敢作敢为”的人,比如同期进公司的新人问她要了工作内容拿去邀功啦,明明不是很熟但每天问她借全套化妆品来用最后她只能送给对方啦。都不算什么大事,但面对别人的直截了当、不加掩饰,乖囡一概吃进,在她二十多年的人生轨迹中,处处都标着“不好意思”这四个金色大字,留给她的只剩上海话中的一个词“懊闷痛”。
乖囡每次来找我倾诉,我都会给她一些风格暴烈的建议,其中很多来自那些比我人生经验更丰富的朋友——在我还是个不懂拒绝浑蛋的“包子”时,我那些“辣手”的朋友就教过我:做人强硬一点,人生就会顺畅一点。
“你要么把英文名字改成Tina算了。”我说。
“为什么是Tina?”
你知道那个强硬的英国女人撒切尔夫人吧,她的绰号就是TINA,意思是“ThereIsNoAlternative”。你遇到的事比她的麻烦简单多了,你以后再遇到提出无理要求的十三点,就回答“不行,滚”,根本不需要什么折中方案。你不需要每个人都喜欢你。
数据显示,和蔼可亲的职场人士收入要比那些令人不愉快的家伙低好几个百分点,Tough的人们反而混得更好。我打算买一本吉列尔莫·奥唐奈的《威权统治的转型》给我家乖囡,让她看看研究威权主义的专家是怎么说的,如果她不能接受顶嘴翻脸吵架打斗之类的streetsmart,那么,至少亲近一下比父母的教育更为科学的理论知识好了——“所谓强硬或温和的特点并不是每个行为者永久的属性,也不能永久地属于某些社会团体和制度结构”。
你看,没人规定乖囡就要一直乖下去。这可是专家说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