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有趣
在看过各种版本的“有趣至上论”之后,我被成功洗脑,一个困扰心头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原来单身二十年,就是因为不够有趣!我深刻意识到了“有趣”二字的重要性,遂奋起直追,试图改造“无趣”的自己。为了能够快速推动这次改造的进程,我采取了自认为效果立竿见影的方式——多开玩笑。
我开始把自己设定成一个职业段子手,甭管别人说了什么,总想着用有趣的方式回复过去,以求达到良好的“笑果”。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必杀绝技,就是“开怀大笑”。
直到那一次。当时我参加某座谈会,刚好聊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当然,别人都仅仅是忍俊不禁,简单笑笑就及时打住了;唯独我,带着平日里养成的坏毛病,直接在会议桌边开怀大笑……笑完之后,才意识到会议室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落在我身上。尴尬的氛围,让我恨不得直接从身后的窗口纵身一跃。
从此我明白了,“有趣”之所以被认为有趣,是因为它有恰到好处的分寸感,能缓和气氛而又不失仪态。
真正意义上的“有趣”,的确是一件非常需要技术含量的事儿。因为它不仅需要足够高的情商来把握分寸,还需要足够丰厚的阅历和知识积累在背后做支撑。
蔡康永在他的书里谈到过,每个人都喜欢说话幽默的人,但动不动就讲笑话并不会让你变得讨喜。
一个说话幽默的人,就像是走路的姿势很优雅;而一个经常要靠讲笑话活跃气氛的人,就好比走路时喜欢翻跟头。没有人会喜欢和一个总翻跟头的一起走路的。
小S在《康熙来了》里率真不做作,被无数人喜爱;而她在新节目《姐姐好饿》里的表现,却被网友评价“尴尬癌发作”。在变“有趣”的这条路上,最怕的两个字就是“刻意”。
坦诚地讲,生活中的我和“有趣”二字隔着十万八千里。高考前的十八年里,我的眼界基本只停留在“九门功课同步学”的阶段。
如果“有趣”是一种如鱼得水的状态,而我,大概连游泳都还没学会。后来,我拼尽全力地想要变得“有趣”,结果只不过是制造了无数尴尬后的原地踏步。
迫切地想让自己变得“有趣”,大概也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我们害怕因为“无聊”而被抛弃,总希望自己能更有趣一点、更招人喜欢一点、更好地融入集体一点,于是想当然地依照别人的期许来改造自己。但外界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到最后你兜了一大圈,无非是邯郸学步,没让别人满意,还弄丢了自己。
后来和一个留学生朋友谈起过这个困惑,她说:“你永远无法求得爱戴,因为那都是别人的选择。”
如果你无法融入别人的谈话,不是因为你不够有趣,而是因为你懂得太少。比起逼着自己变得有趣,你要做的是努力让自己变好,放心大胆地寻找真实的自己。
如果不开心,就不要装笑;如果不擅长开玩笑,就不要瞎开——真的不必渲染一种虚假的有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