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zhuan365 发表于 2019-5-7 08:25:16

从德国的三个故事看人格力量

  一

  来自德国的施密茨博士在课堂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很喜欢吃糖,父亲想尽各种办法制止他,但都没有效果。于是,孩子的父亲决定请附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劝说孩子。

  父子二人来到老人的家里,表明来意后,老人感到很为难,因为他自己也很喜欢吃糖。他想了想,请这位父亲一个月后再带儿子过来。

  一个月后,父子二人再见到老人时,老人已经戒掉了吃糖的习惯。他对小孩说:“亲爱的孩子,你能否以后不要经常向父亲要糖吃?因为吃糖太多对牙齿不好,尤其对成长期儿童的身体健康不利!”小孩听从了老人的劝告,从此不再向父亲索要糖果。

  孩子的父亲奇怪地问:“为什么您不在一个月前叫他停止吃糖?”老人回答:“当时我自己也爱吃糖,怎能叫他不吃呢?我用了一个月时间,自己先戒掉吃糖的习惯,才有资格劝诫你的儿子。”

  这个孩子就是施密茨博士。我们问他:“老人的劝说很平常,你当初为何就听从他的建议了呢?”施密茨博士回答:“在他的身上有一股让人敬畏、不可抵挡的力量。”

  二

  一天,德国首富、阿尔迪(ALDI)公司创始人阿尔布莱希特兄弟路过当地一家商店时,发现进出购物的人络绎不绝。

  出于好奇,他们浏览了店门前的促销广告。其做法是:购物时附赠优惠券,年底凭优惠券可按累计购物金额的3%免费领取等值商品。原来,人们是冲着年底的赠品而来的。

  兄弟俩很快意识到,这种做法对客户并不公平和诚信:如果年底物价上涨,顾客手中的优惠券就会贬值;如果客户忘记或没有时间去兑现,优惠券何异于空頭支票。这涉及商家的信用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推出更讲信誉的即时让利的对策,即凡店内出售的商品在当地最低价格的基础上再减价3%。而且他们承诺,如达不到上述价格水平,可向商店索回差价,并提供奖励。兄弟俩还提出,宁可承受存货价高而低卖的损失,也要兑现让利于客户的承诺。

  阿尔布莱希特兄弟对诚信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其做法已经无法用遵纪守法和珍视信用来解释。他们对诚信的热衷已经深入骨髓,不仅不欺诈客户,还主动纠正有关客户尚未意识到的诚信问题。由于阿尔迪的存在,其他一些世界著名的连锁超市在德国无法立足。

  三

  清晨,两个孩子正在阳光下快乐地玩耍,母亲康妮亚走过来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们,今天有一位富有的朋友要来我们家做客。”

  下午,朋友如约而至。金手镯在她的手臂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手指上的戒指闪闪发光,脖子上挂着金项链,发髻上的珍珠饰品则发出柔和的光。

  弟弟感叹地对哥哥说:“她看起来如此高贵,我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人。”哥哥说:“是的,我也觉得!”

  他们羡慕地看着客人,又看看自己的母亲。母亲只穿了一件朴素的外套,身上没有任何珍贵的饰品。但是她和善的笑容照亮了她的脸庞,远胜于任何宝石的光芒。她金棕色的头发编成一条长长的辫子,盘绕在头上像一顶皇冠。

  富有的女人问:“你们想看看我的其他珠宝吗?”两个孩子点了点头。

  这位女士打开盒子,里面有一堆像血一样红的红宝石,像天一样蓝的蓝宝石,像树叶一样碧绿的翡翠,像阳光一样耀眼的钻石。这对兄弟呆呆地看着这些珠宝,说道:“要是我们的母亲能拥有这些东西该多好啊!”

  客人炫耀完自己的珠宝之后,自满而又怜悯地问:“告诉我,康妮亚,你真的什么珠宝都没有吗?”康妮亚坦然地笑道:“不,我当然有珠宝,我的珠宝比你的更贵重。”客人睁大了眼睛,说:“是吗?快拿出来让我看看吧!”

  母亲把两个男孩拉到自己的身边,她微笑着说:“他们就是我的珠宝。难道他们不比你的珠宝更贵重吗?”

  这两个男孩—特贝瑞斯和卡尔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母亲当时脸上骄傲的表情和深深的爱意。数年后,他们成为伟大的政治家,但他们仍然常常忆起当年的这一幕。

  真正的财宝不在口袋里,而在心里,有了爱就有了骄傲和自信。这位伟大的妈妈在把爱传递给孩子们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让他们知道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乞丐,只要内心强大,每个人都是心灵的富翁。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亲身经历。2007年,我帮助中国一所中学联系德国学校,因为他们要到德国组织夏令营。出发前我一再叮嘱中方负责人,一定要带点小礼物过来,但不必贵重。后来,礼物虽然带来了,但中方负责人下车时忘了拿出来。由于他们乘坐的大巴不好停车,司机把车开走了。没有办法,只好将就。

  结果,活动举行得很成功,学生不仅参加了手工制作,还旁听了课程,与德国学生一起踢足球、搞露天音乐会等。临走时,我遗憾地对校长说:“很抱歉,礼物放在车上了。”他爽朗地说:“您不是把最重要的礼物给我带来了吗?孩子们就是最珍贵的礼物啊!”

  这件事情让我久久难忘,也让我一直想念这位不仅会教书,而且还会育人的德国中学校长。

  身心合一、言行一致、诚信与善良、自信和欣赏,铸就的是人的高贵品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德国的三个故事看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