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阳:用影像替大自然说话
背起摄影器材和行囊,走进丛林与河滩,或伏在地上将焦点对准赤练蛇血红的芯子,或将长焦镜头举过头顶拍下鹰击长空……这便是刘思阳的最大爱好——拍摄野生动物。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全国。作为《国家地理》合作摄影师、IBE影像生物调查研究所最年轻的自然摄影师,他的多幅作品入选美国《国家地理》中国区十佳作品,入围被誉为“野生动物摄影界的奥斯卡”——BBC野生动物摄影年赛,他还是我国捕捉到秦岭雨蛙影像的第一人。这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生,目前只有20多岁。
连续5年拍摄秦岭雨蛙
刘思阳的童年和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从小在秦岭南麓一个叫佛坪的小县城里长大,这里是全世界最容易看到野生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的地方。
小时候没有玩具,刘思阳就跟大自然在一起。父母是医生,有轻微的洁癖,不允许他弄脏自己,但他总是偷偷趴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
更幸运的是,他有两位亲戚:雍严格先生是著名的秦岭大熊猫研究专家,老一辈的自然摄影师;他的儿子雍立军则是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他们经常给刘思阳讲故事,在刘思阳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热爱大自然的种子。
带着对大自然的好奇,刘思阳开始尝试用胶片相机拍摄自然世界。一卷胶卷只能拍36张,因此,在按下快门前,对于拍摄效果,他已在心里设想过很多次。
当他进入初中后,数码相机开始流行。他央求父母买了一台,从此便带着相机上学。那是一台佳能牌便携式长焦相机,有点沉。有了空闲,刘思阳就到学校附近的山沟里去拍摄照片。
生活在秦岭余脉群山环绕的小县城,这样的环境可谓得天独厚,可以拍的素材太多了。
2010年夏季的一个清晨,刘思阳一大早就来到秦岭深处的自然保护区里拍摄蜻蜓。刚下过雨,四处是清新的绿叶气息,他意外发现在蜻蜓落脚的草叶里,蜷缩着一只翡翠色、晶莹剔透的小家伙——一只小蛙,但他从未见过这种蛙。
他把这只小蛙的各个特征都拍了下来,发给北京中科院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专家。随后专家证实此物种是秦岭特有的一种蛙——秦岭雨蛙,30年前曾采集到标本,但从未有过活体的影像记录。
刘思阳幸运地成为我国捕捉到秦岭雨蛙影像的第一人,当时,他刚刚初中毕业。
兴奋之余,他感到了一丝伤感。30年!为何这么长时间都没有人去关注秦岭雨蛙和它的栖息环境呢?
从那时起,他每年夏天都会去秦岭深处寻找和观察秦岭雨蛙,希望用全新的生物学影像方式,去探索和揭开它的生活史——至今已经陆续拍了5年。他的镜头记录了更多秦岭雨蛙的形态,从蝌蚪到长成青蛙。这项工作还将一直继续下去。
秦岭雨蛙让刘思阳专注于对小生物的微观摄影,也让他坚定了做一名生态摄影家的信念。随着相机里的图片的增多,他的思考也越来越多。
刘思阳说:“秦岭雨蛙很小,容易被人忽略,我想即便没有了它,地球也照样会转。可是如果它真的消失了,就只能成为我们书里翻过去的一页。我所做的工作,就是为生物学家们提供一线的数据。”
野外摄影的苦乐年华
中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的创始人奚志农创办了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16岁的刘思阳得以入选,并成了年龄最小的营员。
当时,训练营去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野外拍摄在外人眼里是个美差,可是真正的拍摄过程却艰难无比。
从刘思阳的工作照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趴在沙地上,一手举着相机,一手举着闪光灯,聚精会神地拍摄;或者扛着笨重的三脚架、微距长焦镜头,攀登陡峭的山岩。有时候必须在野外住上个把月,当地人的小木屋、老乡的牛棚都是他曾经的栖居之所。
因为野生动物大多生活在远离人类的环境中,危险还是有的。
有一次,他在野外听到了黑熊打鼾的声音,被吓得毛骨悚然。还有直冲而来的野猪,让刘思阳和伙伴们无路可走,抱头屈膝地滚下了山坡。
做任何事都有风险,但是在大自然里,这些经历也都是馈赠。
2013年,他和IBE的摄影师去三亚周边的热带雨林拍摄。那时,三亚不是下雨就是刮台风,他们去的地方连当地人都不愿意去。他们经常是在水里或沼泽地里拍摄,一动不动,有的时候因为蹲久了或者趴久了,起身时腿都在发抖。那次上山的收获很少,大家还经常摔跤。虽然备受打击,大家却都不甘心就此放弃。
当刘思阳和同伴再次骑摩托车回到雨林中时,看到了海南最大的瀑布。他们冒着危险,到达瀑布的顶端,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发现了无数只美丽的蝴蝶!他拍到了至少25种蝴蝶。有好几种蝴蝶在记载中不仅没有清晰的影像,标本可能都寥寥无几。大自然往往在你筋疲力尽甚至快要退却的时候,给你一个偌大的惊喜,让你更难忘、更沉醉。
因此,刘思阳在野外工作的时候,感到非常安心。这种安心还伴有一丝说不出的幸福,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在一起,即使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甚至吃压缩饼干,他也觉得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这样一来,大家似乎连磨合的过程都免去了,因为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朋友。
身边处处皆自然
来到南京上大学,刘思阳利用暑假去拍摄。如果平时有重要的项目需要拍摄,他会和校领导沟通、协商。
回到学校后,刘思阳会把他的摄影经历以讲座的形式分享给大家。他还去过新华书店、聋童幼儿园、新街口的大众书局,以不同的形式向大家分享他的摄影心得。唯有了解,才有关心和支持,刘思阳说:“我们之所以拍摄野生动物,是为了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保护大自然需要公众一起参与,而不是只靠自然科学家和自然摄影师们孤军奋战。我们之所以拍摄自然类的题材,是想用影像更好地来展现大自然的美丽,唤起人们的热爱和感动,从而行动起来。”
在讲座中,他经常告诉大家:不要觉得自然摄影就必须去野外,其实我们身边隐藏着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它等着你去探索和拍摄。身边处处皆自然。
在南京上学,他拍下了老鸭瓣,这是每年在秦淮河的源头最先盛开的花,象征江南的春天即将开始;夏天,他去紫金山拍摄到了中华虎凤蝶,这种雌雄同体、黑翅膀、黄斑纹的蝴蝶,被昆虫专家誉为国宝;在校园里,他用镜头记录下普通物种的美:款款飞舞的玉带蜻轻柔地落在湖边碧绿的树干上;江南的春雨时节,湖里的黑水鸡悠闲地在水面滑行。刘思阳还和朋友走访了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将军的私邸,参观古色古香的民居。古朴的墙面缝隙上是郁郁葱葱的爬山虎,推开窗就是娇嫩欲滴的花儿,刘思阳不由得感慨:“真美!”
从生态影像中,刘思阳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会随时随地放慢脚步,拍摄突然发现的昆虫或者录一段鸟儿的声音。因为大自然,他明白了许许多多以前不懂的道理,丰富了自己的内心。
越是记录着美,刘思阳越发地忧心:“美丽的大自然正在慢慢地被吞噬、毁灭。我希望可以一直行走在大自然里,用影像替大自然说话,能够让大自然越来越健康,让物种消失的脚步逐渐因人类的保护而变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