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zhuan365 发表于 2021-11-3 21:37:10

看谁都顺眼

  生活中有一种人看谁都不顺眼,遇见什么事都想指手画脚,结果闹得别人不舒服,自己也一肚子气。看别人不顺眼,实际上是自己的修行不够。你看到的世界,是内心的折射。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比如,一个善良的人,目光所及之处皆为美意;一个恶人,眼中的世界则荒芜阴冷。

  苏东坡和佛印在林中打坐。日移月动,竹影摇晃,一片寂静,佛印突然开口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听了心里一阵欣喜,又起了捉弄他的念头。于是看著佛印的倒影,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没说什么,只是微笑。苏东坡回去之后,心中暗暗得意,总算让佛印吃了个闷亏。相比之下,到底是谁吃亏了呢?心里有善念,看谁都是善的美的。那些处处贬低别人,只能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的人,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示,人们更厌恶那些跟自己有类似缺点的人。一个人如果在外界看到了类似自己的缺点,那么他就会愈发生气,愈发排斥。所以,那些总说别人愚蠢的人,其实是对自己的智力不够自信;那些总说别人物质的人,自己可能正是拜金主义者。而这,恰恰暴露了真实的内心。成熟的人,尊重差异。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越成熟理智的人,越能看到世间万物的多面性,越能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差异性。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在具体的问题上不必奢求一致,但却不妨碍彼此之间互相欣赏。

  司马光是保守派,王安石是改革派,但这北宋两大名相都有胸襟。两人互为政敌,彼此都认为对方的主张荒谬至极。司马光落魄时,皇帝让王安石评价司马光,王安石对其人品、能力、才学都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司马光因此得以全身而退。后来,王安石遭到弹劾时,皇帝询问司马光的建议,他恳切地说:“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后人将他俩的这段渊源美誉为“君子之争”。有利益之争的人尚且能如此,更何况在生活中,看不惯的大多是无关紧要之人呢?世间千姿百态,人生而不同,用自己的标准去找别人的答案,永远是零分的结局。高层次的人,都懂得尊重别人的不同,不去插手别人的人生。

  作家亦舒说:“每个人说另外一个人,道理总是一箩筐一箩筐,丈八的灯,照见别人,照不见自己。”做人最忌讳的,莫过于自以为是,用自己的尺子去度量别人的人生,把别人的生活放在自己的天平上称重。

  最高级的修养,是看什么都顺眼。“君子和而不同”,“和”是因为认同人品,不同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我尊重你的人格,但我未必同意你的观点;我反对你的理念,并不意味着否定你的全部。这就是君子的做人原则。生活中,人人都不同,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尊重不同是一种境界。

  真正成熟的人,对于别人说错的话、做错的事,不会放在心上,更不会因别人的过失而染污自己的心灵;真正成熟的人,心中充满的是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好的东西,眼里看到的也都是美好的事物,再也没有那些恼人的是是非非。晚清名臣左宗棠,在无锡梅园题过这么几句话:“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如其所言,为人处世应当高瞻远瞩,稳重低调,宽厚包容,留有余地。当你眼光长远了,心胸自然就宽广了,看到的风景自然就多了,对待万事万物的心境也会随之平和许多。

  人生在世,成大事者,必有度事之量,亦有容人之心。真正高情商的人,往往看什么都顺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谁都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