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真需要“金句”吗?
我特别喜欢看一档语言类辩论节目,普普通通的一件事情,双方辩得口干舌燥,甚至上升到家国情怀。任何观点后背的价值都被说得理直气壮。羡慕他们的口才,有人说节目里的金句点燃了生活,指引了方向,启发了智慧。有一点吧。但不是人人都是。
社会是大众文化聚集地,作为文化受众者的我们,哪怕不遵照所有的道理和规则,依然也能活得好。我们不需要因为谁的话逻辑强、逼格高、有道理,就只顾盲目认同或者奉行,因为我觉得它不适合我的世界。
辩题其实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会遇到的困惑,只是真正遇到这些事后,我们绝大多数时候是会一笑而过,置之不理。因为我们会觉得这些问题都太复杂,无法有一个确定的结论。就算真得给出结论,也没有什么意义。比如那道经典的辩题“是要一张大城床还是一套小城房”。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做选择时一定有倾向性。常常我们会把这些困惑归结为“无聊的问题”。
当被人问到,不得不给出一个结论,却很少认真地为自己得出的结论进行辩护,自然也就无从谈起逻辑来,也不会对自己的思考模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更为真实的是,你觉得真的必要认清自己的思考方式吗?或者能搞清楚吗?一些公众号发过类似:如何学会思考?怎么弥补自己的思考缺陷?这些文章真的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选择难题,又或者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我们依旧按照老旧的思考方式去解决问题。而这些文章存在的必要就是可能缓解我们的情绪,甚至给我们提供认识事物的另一个角度。
有人说这些辩题有问题,这么问就是故意致人两难,让人无语。可这样诡谲地提问,不恰恰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吗?只有在综艺节目上把它作为辩题时,才提醒更多人重视,才去真正审视这些偶尔也遇到过的问题,真正审视自己持有的认知态度,真正倾听不同意见,了解更多的价值观。
成年人到底需要不需要批判性思维?我觉得需要。能正视生活提出的问题,并从多角度去思辨,这本就是不容易的事情。詹青云说:我们并不是给辩题一个确切的答案来指导大家的生活,而是将生活可能遇到的困惑转化为辩题,通过辩手间不同角度的激烈碰撞来引发我们的思考。
而那些金句就是句子而已,一个完美的总结,一个时间节点对感情的高度浓缩。
这是一种智慧的启发,当有一天你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问题不再斥之以无聊,不再无知躲避。你觉得一切存在即合理,然后追问一句到底合理在哪里?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顺线就能理出他们的思考方式。研究别人最终是为自己设置底线,弄清楚如何为人处世。
男友首刀逃跑,我要不要原谅他,这样的问题就不再困扰你,因为你知道终极答案只有自己知道,也能是自己。足够强大就不担心,不够强大就另换人。这个是自己的态度,从这个认知中也能认清自己是个什么人。你的性格决定你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你只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你会安然接受这些的。
生活的问题像海浪一波未平一波又来,逃避无视拖延都是短暂的。别听他们说什么思考让人痛苦,说得好像像猪那样生活就真的无忧一样,不敢面对、不去思考,就想糊涂过活,难得糊涂也是经过一番痛苦思考才得出的。糊涂需要装,如果自己脑袋不清楚,怎么装得下去。
这社会的上层人们不希望人人都会思考,那样就显不出他们的精英般优越了,人来世一遭,总要弄懂一些东西,才不枉的。
也许你不想往上爬,在自己的阶层待着觉得挺好。我支持你,同样我也是这样做的。就像那道辩题里讲的,年纪轻轻要不要精致穷?是为别人买?还是为自己买?这个问题你真的需要好好思考。思考过后会发现生活的另一道风景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