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拧巴的90后
有一年我回母校做讲座,以学长身份,聊聊职业经验。时间靠近毕业季,每年都有五六百万大学生毕业,庞大惊人。在大学生报告厅,我问年轻的学弟学妹们工作找得怎么样了,有人说搞定了,有人说还没呢,还有人说,不找了,准备自己做点什么呢!自己做点什么呢?我有点犯糊涂。
两年前我看新闻,发现母校有几个男生,联手承包了附近一栋民居,他们把原本粗俗简陋的房子,改造成浪漫文艺的小旅馆,生意居然特别好,上了本市的晨报。这些比我晚了一个年代的学生,尚未毕业就已经投身社会,心思灵动。
尤其令我深有感触的,是我的堂弟,这个生于1993年的男孩,最近开了一家理发店。他连大学都没念呢!做了两三年美发店学徒,自己手艺过关,出师了,不必再仰人鼻息。今年开了个小小的门面,月入四五千。他有他的梦想,以后要做成连锁。
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还有最后的光环包袱,眼前只看见那座桥,笃信理想和现实存在巨大的鸿沟,我们遇到关卡,还得跟自己做心理斗争。要理想,还是要饭碗?是把青春献给有活力但激烈竞争的外企,还是去考按部就班安全保障一眼看到头的公务员?
但对于新生代来说,有什么好纠结的?大学考上就去念,没意思就休学创业去。工作也找,公司也搞,公务员也可以考一考。
我在光谷的一家咖啡馆喝咖啡,坐在我旁边的两个年轻人,在纸上写写画画,双眼闪耀光芒,说要做一个网站,给那些想创业合伙的青年人搭建平台,让他们可以找到伙伴,做他们的生意,赚他们的钱。
我侧耳旁听,笑了。我没法定义成功,我不知道堂弟未来能否连锁,我也不肯定年轻创业会不会一帆风顺。玩垮了赔钱了怎么办?会饿死吗?
其实我们一点也不为他们担心,谁没失败挫折过?谁没迷茫过?那又怎样呢?蛰伏完了,还能新生。年轻永远是最大的资本。
我能确定的是,只肯走独木桥的人,失去了宽阔的心,拥有的只是桥的那一头面积有限的疆域。
而90后,不再拧巴矛盾。桥在世界上,他们有桥,也有世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