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zhuan365 发表于 2017-9-10 00:27:29

有谋不碍真君子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为让后学们更加深刻理解“君子”的含义,特地为他们树了一面镜子——小人。所谓“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也。

  春秋战国时,吴起太冒尖,抢了贵族驸马公叔的风头。公叔决定治治他,先是在魏王面前对吴起的本领大肆吹嘘了一番,接着又从魏秦的实力对比上给魏王作了形势分析:魏小而秦大,吴起能力太强,又不是魏国本地人,为我用能伤人,为人用则伤我,你别看现在吴起给我们守着边关,功劳甚著,一旦吴起投奔秦国,我们魏国将后患无穷。魏王觉得有理,于是问公叔,该如何办。公叔说,投石问路,可以假意招之为驸马,看其是否愿意,如果愿意说明他有久留之意,如果不答应,则说明他有二心。魏王曰,卿言甚是。

  公叔回到家,马上让仆人去通知吴起来家里赴宴,在宴席上按照事先安排故意让老婆羞辱,自己则装出一副水深火热、苦大仇深的样子,似乎当魏国驸马就是一种痛苦和煎熬。这一切,吴起看在眼里。

  等皇上召见吴起的那天,君臣二人,说着说着就直奔正题,皇上说让吴起从诸多爱女中任选一个。可吴起突然想起前几天公叔的窘样,“店大欺客”,自然是好意推脱,魏王一见这架势,遂对吴起生了疑心,起了杀吴之意,吴起也不傻,见此情景,连夜逃到了楚国。

  整出戏公叔策划、导演、选角、布置一手包办,妒贤嫉能,机关算尽,典型的小人嘴脸。但同样的办法,假如换一个人可能成就的就不是小人而是伟人。了解点历史的都知道澶渊之盟,知道这是寇准一生事功的顶点,其实在促成宋真宗亲征这事上,寇准玩了点心眼。

  本来寇准连骗带哄好说歹说才稳住皇上的心,让皇上答应前往澶州,可队伍刚到南城,皇上连着手下的众多谋臣又退却了。大家说契丹兵马正盛,当年太宗皇帝文治武功尚不能取胜于契丹,而今我们却要跑到前线去跟契丹决一死战,谈何容易。还不如暂时屯驻南城,先窥探契丹虚实,然后再图谋进退。宋真宗一听,觉得大家讲得也有道理,踌躇不前。寇准还是老样子,据理力争,说我们这一趟出来是干吗的?既然是御驾亲征,哪有不到前线,走到半路却逡巡徘徊的道理?这样一来不仅师出无功,反而容易挫伤己方的锐气。皇上觉得老寇说的也对,犹豫道:“都退下吧,容朕再考虑考虑。”

  寇准出去后正好遇见太尉高琼,寇准清楚高琼的为人,知道这是个忠君报国、不怕牺牲的主,于是把他拉到一个偏僻处说:“太尉世受国恩,现在国难当头,有什么能报答陛下的吗?”高琼说:“我一介武夫,唯求杀退敌人、效死军中。”

  有了高琼的表态,尚未走远的寇准马上站在宫门外大声对着禁宫中的真宗皇帝说,陛下如果觉得臣说的不对,可以再另外找个人问问,譬如高琼。于是宋真宗下旨召见高琼,高琼的回答很简单,十个字“准言是,机不可失,宜趋驾”。

  这样,真宗才真正下了决心,亲临澶州。也就有了后来的大败契丹,射杀契丹统帅达揽于军中,然后签了那份著名的停战协定——澶渊之盟。

  寇准明知高琼会同意自己的主张,故意用举例法把他举出来,终于借此坚定了真宗的决心,让广大中原人民免受一场兵灾,也成就了北宋后世几十年的太平安稳。

  同样的办法,公叔用了,铁定小人,寇准用了,却不影响后世对他的“君子”评价。看来,小人之小不在方法而在动机。公叔费尽心机只为一己之私,陷害忠良,罪不容诛。寇准灵光一现为的是天下苍生,为的是大宋帝国,二人之境界不可同日而语。都说小人不可学,其实这句话常常被误解了,小人不可学的地方是他的处事目的,谋事动机,学他们处理某些事情的方式方法,然后把他们用于正途,造福于民,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谋不碍真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