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炒吧”请你来当厨师
一次,肖玲邀请几个朋友在家吃饭。那天,大家齐动手。没多久,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便呈现在眼前,且很快就被一扫而光。从此,逢周末,大家都要聚在一起,各自拿出烹饪“绝活”,做出美味佳肴一起品尝。谁知好景不长。肖玲的母亲对她说:“我和你爸年纪大了,喜欢清静。你们长期这样在家闹腾,我们受不了。”肖玲想想也是,老年人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但她也苦恼起来:大家没地方聚会了。
当肖玲告诉朋友们聚会以后取消后,大家一片失望:“其实我们不光是为了吃,是图自己做菜的感觉和气氛——温馨,有家的感觉。”
闻听此言,肖玲心里一动:为何不开一家自己当厨师的饭店,为大伙提供一个欢聚的场所呢?一番调查后,她发现没有一家类似饭店。于是,肖玲开始全力运作她的“另类”饭店。可这个饭店该取个什么响亮的名字呢?
在她苦苦思索的时候,父母随口说:“在家里吵人嫌不够,还专门开个饭店?大家一起吵吵,不把人吵晕才怪。”话音刚落,肖玲豁然开朗起来:“干脆就叫‘炒炒吧’”。
很快,“炒炒吧”开张了。这里没有厨师,客人自己掌勺;操作间一字排开15个灶台,灶台都设计得简洁方便,且留出空间供就餐者观赏操作过程;相应的还有10个包间和20个卡座。酒店提供蔬菜和调料,顾客根据需要配菜,也允许自带菜,酒店只收取配菜费和服务费。
这样一来,客人一方面能体验劳动的乐趣,另一方面能吃上放心菜,再加上开张前的广告宣传,大家纷纷加入到这个“自炒自吃自娱自乐”的体验中来。开业第一天肖玲就赚了1400元!随着“炒炒吧”的名声渐起,越来越多的客人来这儿体验乐趣,其火热状况引起当地一些媒体的注意,称她“开创了一种新的休闲模式”、“把人们最渴望而又最易忽视的家庭观念,潜移默化地呼唤回了孤独的都市”。
可就在肖玲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意外出现了。“炒炒吧”开张后的第三个月,生意渐渐地淡了下来。肖玲百思不得其解。分析后,肖玲发现生意冷清的根本原因:一方面,“炒炒吧”开办之初是个创新,但以后没有继续创新方式,客人的新鲜劲儿一过,就不来了;另一方面,周围酒店跟着模仿起来,客人被分流。如果再弄不出新点子来,那“炒炒吧”就面临关门的危险。
恰在这时,一位客人在结账时不无遗憾地对肖玲说道:“‘炒炒吧’仅是锅碗瓢盆炒得热闹,但其它方面缺乏亮点。客人来这儿不是单纯地搞劳动,要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与氛围,用特色和氛围吸引人。”
肖玲一拍脑袋:原来如此。经过一番设计,肖玲对“炒炒吧”重新包装定位,她将酒店装修成酒吧的风格,高薪聘请音乐师和调酒师。这样一来,来这儿的客人既能享受到劳动乐趣,还能体验自己做的“美味佳肴”。炒吧、酒吧、音乐吧三位一体,名副其实的“一箭三雕”。
待到重新开业时,肖玲又来了个“‘一炒定终身’单身帅哥靓女厨艺大赛”。她亲自设计了一些很有诱惑力的广告词:“找老婆就找会做饭的,找老公就找会炒菜的!”“找对象,别听甜言看油盐!”由于事前联系了媒体,对活动进行了精心“炒作”,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众多单身男女。
随后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酒店的生意再次火爆起来。肖玲也从中受到了不少启示:人们浮躁的身心背后,不仅仅是放松,更需要文化支撑。不久,她又推出了“有钱难买家常菜”服务,来就餐的顾客看谁的手艺好,就可以请谁为自己炒菜,“炒炒吧”代炒菜者卖菜收取服务费。这样一来,“炒者赚钱,吃者大饱口福”。更为欣喜的是,此举使得一些大型酒店的管理者也赶来观摩,以便为酒店寻找合适的厨师。“炒炒吧”无形中又成了招聘基地,人气更旺了。
不仅如此,肖玲还在酒店办起“厨房一族俱乐部”——很多专职太太平时在家做菜既难收拾、又没人品尝,而到“炒炒吧”来大显身手,却能做到既能以菜交友,相互交流厨艺,又能体会到手艺被人欣赏的快乐。
肖玲的“炒炒吧”让别人尽情去“吵”,而自己却大赚其财,真是一举二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