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标题: 我眼中的冯小刚 [打印本页]

作者: tongzhuan365    时间: 2017-11-28 15:28
标题: 我眼中的冯小刚
  冯小刚是娱乐圈人士,但私下里为人处世却有文人做派。他每有新书出版,遇到他必签名题赠。如同一些作家一样,他喜欢写上“请×××兄指正”这样的字眼,短信往来,也必以“兄”相称,言语雅气。

  在媒体上,冯小刚是备受争议的人物,而这些争议往往缘于他的言论。不排除有些言论是有意为之,但大多数情况下,他说的那些登上媒体头条的话,只不过是性情所至、脱口而出。他当春晚导演那年,发布会这么严肃的场合,都没挡住他使用“聋子不怕雷,咱也导一回”这样的口语化表达。或许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像冯小刚这么爱“开炮”的人,娱乐圈会寂寞许多。

  我第一次见冯小刚差不多是10年前。那是一个饭局,我第一个到,没过几分钟,冯小刚第二个到,我俩握手寒暄,没有初次见面的冷场。吃饭的包厢里,主宾席的椅子有一个细长的挑高背,有点儿夸张,冯小刚指着本该由他坐的这把椅子说:“这是什么玩意儿,赶紧叫服务员给换一个。”我们默契地哈哈大笑。他对一切贵族和伪贵族的东西深恶痛绝,如同在电影《大腕》里表现的那样。

  冯小刚拍《非诚勿扰2》时,几位朋友去海南的片场探班。到达的第一天晚上,有当地官员请吃饭,冯小刚没法不出席,说委屈哥几个一块儿去吧。那天的饭局有他在场,宾主尽欢,来来往往的人都假装认识了不少朋友。饭局结束回酒店的路上,冯小刚在车里对助理说:“跟服务员说一声,给我下碗清水面,今晚没吃饱。”

  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冯小刚写过这样的细节:他觉得最美味的,是把几个吃剩的菜混在一起加热再吃,由于放了一段时间,那些葱段儿、姜末儿都入了味,扒拉一碗白米饭下肚,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参加过盛大宴席的冯小刚在路上打电话跟服务员要一碗面吃这个插曲,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拍电影对于冯小刚来说,已经是熟练活儿了,所以看他拍片是十分舒服的事情。片场没有紧张气氛,所有人员各司其职。一切准备就绪,冯小刚坐在监视器前,看的时候多,说的时候少,即便有话也言简意赅。演员们都了解他的风格,一场戏拍几次就过了。冯小刚在拍《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时,都在片场落过泪,那是因为感情太投入了,可惜我没有亲眼看到这样的情形。他在拍摄自己擅长的喜剧片时,是冷静、从容的,偶尔会有一絲倦怠,这大概也是他几次说到想要息影的原因吧。

  许多人惧怕冯小刚,觉得他脾气大、不好惹,这恐怕是个误会。因为名声在那里,凡是需要他公开露面的场合,他都得要“起范儿”,用自己的气场来彰显存在,人们也习惯了这样的冯小刚。记得在拍摄《私人订制》的时候,有一次中午收工吃饭,大家领了盒饭各自找地方吃。我推开一扇紧闭的门,房里只有冯小刚在硕大的餐桌前独自吃饭,吃的东西也简单,和盒饭差不多,只不过有一瓶专门从北京带来的二锅头。

  片场下的冯小刚有点儿沉默。我在那儿陪着他一起用午餐。从一点小事聊起,冯小刚兴致渐浓,后来又有几个朋友加入,结果那次午饭聊了许多——关于电影的,关于八卦的,关于社会时事的。那是一顿开心的午饭,我也就此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真实的冯小刚其实是有些内向、偏于安静、喜欢独处的人。

  后来,每每想到他一个人在偌大的房间里吃饭,背影有些寂寥,再联想到那个被连篇累牍报道的冯小刚,不由得产生这样的疑问:我所见到的,和那个被媒体塑造出来的冯小刚,真的是同一个人吗?

  2017年4月,有关冯小刚的大动作是,他要拍《芳华》,相关信息传递出他对这部影片举重若轻的态度。《芳华》是文工团题材,对于现在的年轻观众来说,这个故事距离他们有点遥远。

  冯小刚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大意是像他这样拥有丰富社会资源的导演,应该拍一些有意义的电影。或许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能够不断尝试新题材,他的这种尝试被外界形容为“任性”。

  拍《集结号》是对战争片的突破,拍《一九四二》是对苦难题材的突破,拍《私人订制》是对审查尺度的突破,拍《我不是潘金莲》是对时政热点的突破……有些是外界评价的,有些是他自己诠释的。

  在中国第五代三大导演中,冯小刚出身最低,起点也不算高,但在对电影艺术的追求中,反倒是他体现出不一样的执着。他没说过自己想成为电影大师,但在一段时间里,他也没有掩饰自己的野心。残酷的市场和无情的资本要求,却在不断蚕食他的野心。

  评价冯小刚是一个难题。在一颗赤子之心的主导下,他时常有真性情的表现,也经常有挺身而出的惊人言论。在说真话方面,许多人没有他做得好。但他也有自己的短板,即一旦舆论带来较大压力,他的反弹会出乎人们的意料,自卫意识也比较强。

  有一次,冯小刚接受一位知名度颇高的自由知识分子的采访。当时他的身体语言和话语情绪都流露出排斥的信息,那位知识分子不知所措,气场完全被冯小刚掩盖。这大概是冯小刚想要的效果。

  哪怕冯小刚一次次成为争议人物,但在舆论的潮水退却之后,他总是能够用新的电影选题吸引人们的注意。在创作选材和敏感尺度把握方面,他永远是做得最好的那一个。

  如果评选“人民导演”,他肯定有很大的概率会高居榜首,这是因为他对“人民性”有着天才般的理解与掌握。






欢迎光临 人生感悟 (http://nfwq.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