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标题:
你不需要融入群体,让群体融入你
[打印本页]
作者:
tongzhuan365
时间:
2017-12-29 23:57
标题:
你不需要融入群体,让群体融入你
大四下学期,我背起背包想到北京闯一闯,到北京后却发现自己在偌大的城市里格外孤单寂寞。因为想融入一些群体,想认识一些人,我就去参加很多陌生聚会、沙龙团体等活動。但是我过于笨拙,不会主动跟人打招呼,没有能力跟群体胡侃。他们谈的东西我不懂,也插不上话。他们玩各种桌游、纸牌,我都不会,也参与不了。在那个群体里,我觉得自己很多余。
一次,我就一个人在旁边的桌子上摆起了塔罗牌,各种摆弄。这时,有比较外向的人看到我并主动过来搭话:“这是什么呀,塔罗牌吗?”我说:“是啊。”他坐在我的对面,说:“大师啊,那快给我算算。”“好啊,你想算什么呢?”我请他抽三张牌,依次翻开,然后很绅士很深沉地跟他讲了很多。他也边笑边回应着。
不一会儿,围观的人就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想让我给算算。结果,那个什么扑克桌游的聚会成了我的塔罗牌专场。
其实我不是什么大师。塔罗方面看过一本《你已经很塔罗了》,占星方面看过一本《内在的天空》,我记住了一点点大致的规律,不过这就够了。面对那些门外汉,我说的话专业不专业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觉得我很专业,我的东西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有认识我的冲动。
当我没有能力去加入别人的兴趣的时候,我可以让别人对我的兴趣引发兴趣。好奇心是每个人都有的,你只要让别人对你好奇,别人就会来融入你。
那时,我还在心理机构做销售,需要去参加心理学沙龙之类的活动找客户,然而我没有能力主动去要别人的手机号。我就趁活动现场互动环节的时候,发表一下我对这个主题不一样的看法。语气尽量沉稳,内容尽量高级,很多人就都记住了这个特别的小伙儿叫丛非从。结束后,我在收拾东西时故意磨蹭一下,然后就有人过来跟我说:“我觉得你讲得很好,很专业啊。能留个手机号吗?”
“好啊,好啊。”当时我只不过是一所二本院校的大四学生,不过是在去参加前,对这个主题深入了解了一下,掌握了几个新颖的知识点。
后来,我的心理学知识越来越多,我已经不需要刻意准备了。因为很多心理现象,我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知道怎么回事和怎么处理。每当我想融入群体的时候,我都会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这五个字,足够引起别人的兴趣了。接下来的问话你应该很熟悉了:“那我能问你个问题吗?”“好啊,好啊。”谈到我的专业领域,那就没什么好拘谨的了。我懂得不多,我只要懂我的专业就可以了。如果我的专业可以帮助到别人,那么别人就会来融入我。
想要融入一个群体的想法很正常,人们大都有这样的愿望。除非他内在非常丰盛,能够与自我很好相处。多数时候我们都没那么牛,想要融入一个群体获得归属感。
其实,融入群体的方法有很多。就像靠近一座大山,除了走过去,你还可以动用你的资源让山走过来——这并不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只要你敢于打开自己的思维。
你只需要在开始的时候,想个办法,把话题导向你熟悉的领域,你就开始了第一步。第二步是要思考,这个话题会跟对面的TA有怎样的关联,你能怎么帮助到TA,TA就会开始融入你。
你为别人付出你的擅长,别人为你付出他的关注。就是这样。
我见过很多人为了追求“谈资”,广泛地涉猎不同的领域,不停地追求各种新闻,生怕别人谈论什么自己不知道,整个人看起来像是百事通。这是一种方法,但辛苦又累,能产生的附加值也不多。
你有一个话题,我要加入你。加入你,我就必须先努力熟悉你的领域。你是主体,我要去附和。这背后的潜意识就是:我不值得别人主动看见我,我必须做很多努力来祈求别人看见。
你也可以把精力专一并深入地投入某一个领域。你在这一领域里的建树越大,想融入你的人就会越多。这也是一种方法。
我有一个话题,别人可以加入我。人即使再无知,也会对某一个领域相对知道较多。在熟悉的领域里,人就不会拘谨,就会有很多话说。这是一种我相信我自己值得被别人关注的自信。坚信我是主体,别人可以加入我,这是一种真正的自信。
这两者只有一个区别:你敢成为中心吗?
与其把焦虑投放到自我否定里,责怪自己为什么不能外向点儿、博学点儿,为什么不能融入群体里,不如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文艺一点的表达就是: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欢迎光临 人生感悟 (http://nfwq.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