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超能”的感觉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42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1:2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超敏感的手

  机器人虽然凭借电流控制能“握住”杯子,但人的手却要比它更高明。以触觉为例,人的指尖能感知只有5微米高的突起,而这个数字仅仅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50。至于舌头和嘴唇的敏感度就更高了,当你试着把一根头发放到嘴里时,立刻就会感觉到有一个大东西在嘴里。

  当接触到一个物体时,触觉同时会表现出三种能力,即感知物体的压力、区别物体两点间距离的“空间分辨力”和捕捉物体振动时间变化的“时间分辨力”。这三种能力与指纹有很大关系。如果指尖是光溜溜的和橡皮膜一样,那么碰到物体的指尖皮肤就会全部凹陷下去,触觉也很差。但如果有指纹,每条指纹会被两侧的“沟”所隔,难于碰到相邻的“沟”,因而会有很灵敏的触觉。不同部位的皮肤对两点间距离的分辨力也是有区别的,指头就比腕部的分辨力高。

  其实,这种能感受触觉的结构很简单,而且不论它们分布在全身任何部位的皮肤内,结构都一样。为什么如此简单的构造能够感受各种各样的刺激呢?关于这一点目前还不清楚。有人认为与它们在皮肤内所处的深度有关,靠近皮肤表层的结构对引起皮肤形状变化如歪斜等刺激敏感,而位于深层的结构对受压的时间和压力强弱较敏感。

  人类的触觉尽管已经很灵敏,但如果加以训练,将能得到更显著的提高。如能触知5微米突起的普通人,经过训练能触知1微米;两点间距离分辨力为3毫米的普通人,通过摸盲文(点字)训练能够提高到1毫米,这样盲文就使手变成了“眼”。经过进一步训练,还能把手变成“耳”。美国盲哑女教师、作家海伦·凯勒就是一个典型。她两岁时因患猩红热而致盲聋哑,但她仍以顽强毅力读完了大学,成为闻名于世的战胜盲聋哑三重残疾的“神女”。她还首创了用手“听”话的方法:“听”对方讲话时,伸出三指,把拇指放在对方的喉头上感受振动、用食指感受嘴唇运动、用中指感受鼻根的声音。这种方法是很有道理的。

  “原子级”的听力

  也许你不会相信,但这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人的耳朵能听到相当于原子直径(约一千万分之一毫米)那样极微小幅度的振动。能听到这种极微振动的结构藏在内耳的蜗管里。它是一层薄膜,薄膜上有数以百万计排列整齐的纤毛,它们能随着声波而发生弯曲变形,进而发生电效应,形成神经冲动,传入大脑产生听觉。

  虽然重力波测定仪也能测出极微小的重力波,但它需要在很高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工作,如超低温、无振动等。而人耳却能在充满震动的人体内,排除各种干扰,维持听力的“原子级”感知度。更出色的是,人耳具有识别和选听所需声音的能力,这是仪器所不能比拟的。如有的仪器有极高的感知度,但它只是单纯地判断声音有无;助听器虽然有益,但它把不必要的杂音也放大了。

  我们知道耳廓有聚集声音的功能,那么有人会问,位于耳孔前的小突起(耳屏)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一种解释认为,这是进化中生物在水中生活时防水入耳的盖子残留下来的“遗迹”。但在陆地生活后,它是辨别声音方向的重要结构。如从前面来的声音被耳廓反射回来,碰到耳屏后才进入耳孔,而从侧后方来的声音却可由耳屏反射后,直接进入耳孔,这样由各个方向传来的声音就会出现时间差,借此可以辨别方向。蝙蝠主要靠听觉进行活动,因此它那相当于人类耳屏的部分就长得特别长而发达,这样很容易获得方向感。

  人耳在辨别声音的方向感方面是相当灵敏的。据研究,人能分辨出2米前方相距只有10厘米(即3度)的两个声源;但如果把左右距离换为上下距离,那么分辨力下降,只有当声源间距离加大到15度时才能获得与原来同样的感觉。这个差别可以从生物进化上得到说明:兔子等动物的食物在下,而天敌在上,所以对上下方向比较敏感;而马、鹿等只对左右方向比较敏感,人也是如此。

  此外,耳在辨别声音高低方面也是相当出色的。据研究,一个普通人可以区别2000种声音的高低。

  5。0的視力

  按照国际常用的小数记录视力法,一般人的视力可以达到1。5~2。0,但视力的极限是多少呢?据目前所知,最好的视力是5。0。

  众所周知,视力好坏是以能区别两点间的最近距离为标准的。所谓1。0指的是:当连接眼与两点间的直线所形成的夹角小到1分角(六十分之一度)时,仍能将两点分清。如果该角度减少1/2后,也能将两点区别开,就谓之2。0,角度减少到1/3后为3。0,减少到1/5后即为5。0。换句话说,视力5。0的人在500米处看到的东西,与视力1。0的人在100米处所看到的一样清晰。

  人在没有月光的夜间,眼睛是看不见的,而那些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却能在漆黑的夜里信步而行,这是为什么?原来人的瞳孔大小是随亮度变化的,瞳孔的调节范围只有50倍,其余要靠视网膜进行调节,但到达我们视网膜的光线有4/5白白从视网膜后溜掉了。而对那些动物来说,它们的视网膜后面还有一层反射层,可以把穿过的光“挡”回去。当那些反射光再次被反射到视网膜时,视网膜的感光度就会增加。有人认为,猫和狗的眼睛在夜里烁烁闪辉而显得特别明亮,可能就与此有关。

  充满未知数的嗅觉

  嗅功能也是一种感觉。在鼻孔上部的两侧各有一块1。3平方厘米大小的黄褐色黏膜,这里分布着大约5000万个嗅细胞,当物质的分子被黏附在嗅细胞上时,嗅细胞便感受到刺激。普通人能区分2000种气味,那么嗅细胞是怎么把它们分开的呢?目前已有30余种假说,但其中得到支持的是“键”和“键孔”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嗅细胞是“键孔”,有气味的物质分子是“键”,只有当“键”的形状完全与“键孔”相吻合时,气味的信息才能通过神经传向大脑,产生嗅觉。从目前研究的结果来看,物质分子的大小和形状肯定与气味有关,但仅此还不足以说明全部事实。因此,嗅觉至今还是一种充满未知数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人生感悟  

GMT+8, 2024-11-17 23:38 , Processed in 0.09234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