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劳伦氏壶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42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4 22:2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678年,意大利解剖学家劳伦兹尼发现鲨鱼头部前端有斑点般的体孔,体孔集中在鲨鱼嘴巴四周,若将邻近的表皮翻开,每个体孔都是一条透明管子的开口,管子里面充满晶状胶质,这让鲨鱼看起来像“早上刮过胡子、下午五点又长出胡楂”。

  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劳伦兹尼推测鱼体上的黏液或许是由这些体孔分泌出来的,但随后他就否定了这种推测。虽然他终生都没有证明这些体孔的“用处”,但却坚信其一定有着其他“不为人知的功用”。

  后世生物学家把劳伦兹尼发现的鲨鱼体孔称为“劳伦氏壶腹”,为了揭开这“不为人知的功用”,一代又一代的生物学家前赴后继,不辞辛劳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遗憾的是,尽管有那么多生物学家积极参与,但对“壶腹”的研究工作仍旧没有任何进展。

  面对这个无法破解的谜,生物学家并没有放弃研究,或干脆宣布“壶腹”属于“无用”器官(就像人们通常认为的“盲肠”)而匆匆“结案”,相反,几乎没有一位生物学家认为“壶腹”“在那里”会“无用”。

  这些生物学家为什么会像当初的劳伦兹尼一样,近乎固执地相信“劳伦氏壶腹”“有用”呢?他们的想法很简单,甚至有些“天真”:既然无法证明其“无用”,就不要怀疑其“有用”,因为造物主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在鲨鱼身体上制造一种“无用”的器官的。

  20世纪70年代初,也就是劳伦兹尼发现鲨鱼的“壶腹”近300年时,现代生物学家在前辈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实验设备,终于发现了“劳伦氏壶腹”的“用处”:在污浊水域或暗无天日的海底,鲨鱼的视、嗅、味、触与听觉等感觉器官会统统失灵,这时,平时看似“无用”的“壶腹”就开始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它就像一台“探测器”,可以检测到微弱的电流刺激,正是依靠这神奇的器官,鲨鱼才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躲在黑暗中或埋在沙子里的猎物……

  如果说怀疑精神是科学研究最可贵的品质之一,那么,“不怀疑精神”同样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这种“不怀疑精神”推广到社会生活层面,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当你无法证明你的爱人是否忠贞时,请不要怀疑她(他)的忠贞;当你无法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的价值时,请不要否定他(它)的价值;当你无法证明“犯人”是否有罪时,请不要轻易给他定罪……反之,那些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持怀疑态度的人,往往会因不负责任的怀疑与武断而弄巧成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人生感悟  

GMT+8, 2024-11-18 11:30 , Processed in 0.08903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