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经了人的手,都有情义在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42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12:4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女孩子不要送男生书,只借书——一借一还,两次接触机会。《围城》里,钱钟书先生如是说。我初读时便好奇:他老人家,哪儿来的这个经验?

  对付真正的读书人,另有一个办法:比如女孩子向男生借了书,还回去时,如果就此还了,也就完了,没了后续;如果女孩子还书时顺口问:“哎,这书好看,就是我这里和这里看不太懂……”他们便开始谈论细节了,女孩子不用多话,只用仰慕的眼神看男生,自能鼓励他高谈阔论下去……

  一借一还,或者聊起来。如此,读书能读出人的关系来,就是如此。

  在互联网还不发达、大家还经常见面的时代,尤其如此。

  我小时候,小孩子之间以物换物,以书换书。谈不上价格对等,只是各凭喜好,比如一本《七龙珠》漫画书换一本《圣斗士》漫画书,一本《三国演义》连环画换一本《水浒传》连环画。有些做法,很合乎经济学,比如我曾用几本薄薄的《智取威虎山》连环画,换过一整本《三国演义》——无他,那时我们都只有八岁,跟我换书的同学还不太认字,这种“字书”对他而言使用价值不大,还不如跟我换了连环画物尽其用呢。

  换到后来,很容易错杂起来。一本书可能经了五六道手,原主哪天想起来去讨要时,就得挨家挨户地问。最后找到时,身后已经跟了一串交易参与人,仿佛蜈蚣。大家纷纷说:“你是用A书换了我的B书,先换回来。”“这本C书是我的!”“别急啊,我先跟D书的主人换回来!”……而换回来的书,也常不是原来的样子,保不齐就把杨六郎画成了杨令公,把葫芦娃画成了沙和尚。

  后来我家搬家时,在储藏室搜了一堆书出来:是我小学毕业后就没再读过的连环画。重新翻看,有些明显不是我的,大概是某位同学忘了换回去。一本《明英烈》封底,用钢笔歪歪斜斜写着这几个名字:朱元璋、胡大海、常遇春、徐达……他一定是很喜欢明朝开国故事吧。我想。

  有个街角的书摊,书论斤卖,自然了,都是些杂七杂八的书。我有次路过,瞥到门口有本书画风不同,过去蹲下看:莎士比亞四悲剧集的英文原版。翻开扉页,上写道:“吴××199×年购于××书店”。下面一行小字:“搬家被迫丢弃,望买者郑重。此乃好书。”

  我不知道这位吴先生是怎么回事,只觉得,他的感受传达给我了。我起身买,老板论斤称了,五元钱,最后还问我:“哎,你都买过了,那跟我说声,这是本什么书?”我说:“是四个剧本。这真算卖得很便宜了。”老板一笑:“哦!我是看不懂。值钱了在这里也没人买。你买了也好。”

  我上高中时,市面上有一套漓江出版社的村上春树的集子。那时候,村上春树还没这么红。我先读了《象的失踪》——里面包括了《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等短篇;然后,寻思找同社的《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读。却是找不到,查图书馆记录,明明是有的,虽然只有一本。

  一个月后再去图书馆,有了。借了,回到家读,发现书的封底书皮里,夹了张字条,字体很清爽,曰:“真是好书!但还不是村上最好的书!读完这本,一定要读《舞舞舞》!那才是村上最好的书!”

  每个感叹号,都是用钢笔笔尖画了一弯,然后狠狠一点,力透纸背。

  这大概,是我见过的最可爱的村上迷了。

  这种一茬又一茬的传递,大概也就是借书的乐趣:颇有点“上一届学长的笔记,学妹你也拿去看吧”的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人生感悟  

GMT+8, 2024-11-17 13:44 , Processed in 0.0857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