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施受之福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42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22 21:1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位美国教授结束访华行程,临行前,我送他一个仿古花瓶做纪念。他打开礼物时的惊喜表情及道谢的话令我良心不安,最后鼓起勇气告诉他这不是真品,是在礼品店买的。他听了并不惊讶,笑眯眯地对我说:“我知道,但是它不改变我对你的感谢之情!”这句话令我感动良久。

  如何接受别人的善意是一种智能,也是一种风度。外国人习惯说好话,中国人也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父亲一直告诉我们,“得意时勿太快意,失意时勿太快口”,说话要顾到对方的感受。

  我想起在美国读书时,圣诞节学校宿舍关闭,只好去同学家过节。那时,国民所得低,留学生都很穷,没钱买礼物,惟有自制,用毛线织围巾和手套应景充数。但是,每一个拿到礼物的人都满面笑容,高兴地说这正是他们一直想要的东西,又说手工织的更可贵,总之大家都努力找出礼物的优点来称赞。他们说这些话时,表情很真诚,让我因礼物寒酸的局促不安一扫而空。

  多年后,我才了解这是外国人的“仁”。他们从小就被教导“接受”的礼节。不管喜不喜欢这个礼物,都得甜蜜蜜地道谢,因为要谢的是礼物背后的心意,不是礼物本身,更不是礼物的价值。不管多小的礼物都要写谢卡,不管多小的服务都要道谢,这种已经养成的习惯,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向服务自己的人说谢谢——总统对门房说谢谢,顾客对侍应生说谢谢,老师对学生说谢谢,丈夫对妻子说谢谢,这种口头的赞美冲淡了工作的压力,美化了人生。

  有人说“施比受更有福”,但是在中国常领略不到这个福。因为在对方讲出一大堆为什么他不能“受”的理由后,你开始怀疑你的智能、观察力和品位,最后掏出发票说:“你自己去换个中意的吧!”

  我不知道为什么五四运动要西化时,我们就没有把这一点学过来,中国人收礼时双方必要推托拉扯一番方可收下。这种虚情假意的现象连自己至亲的人都如此,有同事一到母亲节就烦恼。因为无论买什么母亲都有一堆她现在用不着的理由,把子女的一团美意冲得一滴不留。我自己也有这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经验,拎着原本要送人的礼物,不知要转送给谁才好,暗恨自己出国太久,没学到中国人的“人情”应对,我母亲说:“都念到了博士,连送个礼都不会,你不会放下礼物就跑呀!”

  问题是,我不认为送礼应该像投炸弹似的,扔了就跑。

  如何优雅地接受别人的美意、诚挚的道谢。在这人情淡泊的社会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微笑,一声道谢对你不算什么,却可以温暖一颗游子的心或一个疲惫的身,何乐而不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人生感悟  

GMT+8, 2024-11-18 09:46 , Processed in 0.08720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