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寒梅著花未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42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22:2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文学的字面意思之下,其实隐含了非常深刻的内涵。

  比如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很多人对这首诗非常熟悉,也觉得最后一句理所当然。然而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被问到的人总会哑口无言——因为他不知道,也没有想过,为什么王维会有最后那一句提问。

  为什么久别重逢的时候,王维问的是,冬天的梅花开了没有?他为什么会问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

  我们会有一个常态的心理反应,它应该比较像初唐诗人王绩所写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里的表达方式。我们会觉得理应迫切询问家乡是否安好,父母是否健在,然后问庭院、书斋等,家乡的一切是否依然如昔。

  相较之下,王维的提问就非常奇怪。可是奥妙就在这里。

  首先,请注意一处小小的训诂,就是“来日绮窗前”的“来日”。这个“来日”,指的是这位从故乡来的亲友来这里的那一天。换句话说,他问的是这位亲友所能够掌握到的关于家乡的最新的信息。王维传达出他确实非常渴望知道故乡最新状况的心意。

  但是他为什么要问“寒梅著花未”?花开了没有,这究竟关乎什么呢?這跟我们心里最迫切的担忧似乎是没有关系的,然而它却深深触动了1000多年来许多游子的心灵。它的奥秘在哪里?

  我非常幸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一位老师揭开了这个奥秘。

  1983年,那时候我是一名高中生,这位老师是1949年到达台湾的。他曾讲过一个故事,让我终于找到理解王维这首诗的钥匙。

  两岸的阻隔历经了不同阶段的变化,首先是彻底的隔绝,然后是两岸的人可以通信,之后就是允许两岸的人在第三地见面。而众所周知,关于第三地,从地理优势上来说,香港一定是首选之地。于是,他终于跟弟弟约定,他们在香港见面。

  他说,心里的焦急、忐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可是当重逢的那一天终于到来时,在终于见到弟弟的那一瞬间,内心的千言万语却无从诉说。就在那一刻,连自己都没有办法理解的是,他脱口而出的是一个自己根本没有想过的问题,他也根本不想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那个问题就是,家乡现在有没有电?

  阻隔会造成很多误会,他可能觉得家乡的发展水平还停留在30多年前吧。其实对这个当事人来说,他根本不关心这个问题,因为有没有电无关紧要,这跟亲人健在与否、安好与否完全无关。

  我在台下听了这个故事后,心里百感交集。

  这位老师通过他作为一名老师的敏感,以及这么难得的体验告诉了我,原来,1000多年前王维在提问“寒梅著花未”时,是在一种很特殊的状态下,那个特殊的状态是,王维捕捉到了久别重逢最初的那一瞬间。

  那一瞬间是理性停摆,问的问题微不足道,因为微不足道所以才会脱口而出,因为它在帮你争取内心自我建设的一个安全的防备。你的心里知道自己很脆弱,所以一开始其实并不会问最重要的问题,因为你不一定能够承受那样的打击。

  王维太敏锐,他比其他的诗人更敏锐地捕捉到了稍纵即逝的那一瞬间。我认为这是王维这一首短短的小诗会那么吸引1000多年来的游子的原因。

  我们会被触动,甚至是在一种潜意识的状态中。我们知道我们被这首诗打动,可是不知其所以然。诗人真的是人类的感官,而优秀的诗人会比我们更了解人性中最纤细、最幽微、最难以捕捉到的那一瞬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人生感悟  

GMT+8, 2024-11-17 12:42 , Processed in 0.10059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